咨询热线:020-38816946

自考《心理学》第二章 简答题

发布时间:2018-08-04来源:通用教育浏览次数:1349

自考心理学》第二章 简答题

     一、在正常条件下人类意识的几种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在行为的过程中,能够觉知到自己正在做这件事情,并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控。这些都是意识的第一状态。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如骑自行车的人,它还是按照一定目的去完成任务,只不过意识的参与成分相对较少,变自动化了。应该说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是意识的第二种状态。
  (3)白日梦状态。是意识的第三种状态。白日梦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白日梦不是真正做梦,而是意识处于一种迷糊状态。
  (4)睡眠状态。意识的第四个状态就是睡眠状态。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二、人的不同注意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可以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1)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3)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三、人的梦境表现出哪些主要特征?
  (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特征。
  (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总的说,梦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一些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不过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而已。

        四、催眠的原理: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人的受暗示性的高低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1)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如果个体相信催眠的可行,又信赖催眠者,他就会主动与催眠者合作,容易接受暗示,反之就很难接受暗示,古语讲的“心诚则灵”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也影响着其受暗示性的高低。有三种人最容易接受暗示:平常喜欢沉思幻想的人;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
        五、催眠状态下人的心理表现出哪些主要特征?
  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感觉麻痹: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感觉麻痹,有的可以接受手术治疗而不感到疼痛。
  (2)感觉扭曲和幻觉: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可能出现幻听和幻视现象。
  (3)解除抑制:一般情况下,那些依据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是
  受到抑制的,人们不可能让被试去做。但是在催眠状态下,抑制被解除,他就可能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如当众脱衣等。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催眠者的暗示不仅指导着被试当时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影响到事后的行为。最常见的是告诉被试他将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从而造成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缺失。
        六、催眠的理论:
  现在心理学已经接受催眠的存在,把它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现象。但是这种现象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两种理论:
  (1)催眠是角色扮演。巴伯尔和斯潘诺斯等人提出了角色扮演理
  论,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并且指出,是被试对角色的期望和情境因素,引导他们以高度合作的态度做出了某些动作。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加德提出催眠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进行活动的层面。
  第一个层面为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
  第二个层面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于觉察的意识经验,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正是隐蔽观察者的存在,所以,人在催眠状态下也不会完全接受暗示而失去自我。

  • 首页
  • 电话
  • 返回顶部
  • 咨询热线
    020-38816946
    微信公众号